北京成中国纯电动汽车私人消费第一市场

2014-10-13 09:19: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私人消费;购置税;经济时速
[提要]受益于近日利好政策发布,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拐点。记者从北汽新能源获悉,2014年1月到9月累计订单达3750台,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纯电动汽车品类的销售冠军。那么在政策补贴、上半年摇号中签指标有效期临近、充电设施逐步完善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持续走强。

  原标题:北京成中国纯电动汽车私人消费第一市场

  受益于近日利好政策发布,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拐点。9月份,各大新能源车企销量和订单数量一路高歌上扬,销售呈现井喷之势,再创消费新高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31137辆,同比增长328%。在销量方面,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20477辆,同比增2.2倍,超过2013年全年。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欧阳明高预测,按照目前增速看,2014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将同比增长300%。

  记者从北汽新能源获悉,2014年1月到9月累计订单达3750台,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纯电动汽车品类的销售冠军。9月更是迎来黄金爆发期,单月订单就有1867台,约占前9个月销量的50%。其中,在9月4日免购置税政策实施当天,北汽新能源一次性交付90辆E150EV。9月14日再传捷报,当日私人购买E150EV纯电动汽车达到101辆,突破百辆大关,成为当月单日最大销量。北京地区一贯坚持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思路,在充电设备、经销渠道等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长期积累,已然使得北京成为中国纯电动汽车私人消费的第一市场。

  此外,北汽新能源在其他一、二线城市销量全面开花。仅刚刚过去的十一国庆黄金周,E150EV在常州、天津等地的车展销售122辆,为10月份销售的冲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内部人士介绍说,外埠市场的破局主要是受到“十城千辆 1元体验”的试驾活动影响,范围覆盖天津、青岛、南京、常州、苏州、杭州、上海、长沙、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北汽新能源稳扎华北大本营,同时南下影响华东市场和华南市场,目前还正大力筹备专门的纯电动汽车体验店,体验营销使得外地市场初步形成规模。

  业内人士指出,之前频发的利好政策已经形成叠加释放效应,加上9月份免购置税政策的直接刺激,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已经非常接近消费者接受的底线,政策因素和成本降低的双驱动,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开阔的成长空间。而9月的销售佳绩,也预示着我国新能汽车产业将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

  实际上,国家对新能源车的政策性补贴和优惠措施一直都在进行。从2014年1月1日起,出台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多地政府也陆续公布了新能源补贴车型目录,以及免牌照、地方性补贴等细则,尤其是在免购置税政策实施后,更加进一步降低了购车成本。以当前市面上热销的E150EV车型计算,将省去7000多元的购置税,加上纯电动汽车只有燃油车近十分之一的用车费用,超高的性价比着实让消费者动心。

  除了成本降低外,充电设施的逐渐完善也是刺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大动因。多部门正联手布局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采取政府加企业共建的模式,在充电地点选择、资本引入方面放开政策,扩大范围,力争早日完善充电设施的布局。据了解,北京市科委计划在年底完成1000个公用快速充电桩的建设以满足周边用户充电需求。此外,相关政策要求新建小区停车位配建充电桩的不低于18%。上海、深圳、合肥等城市也同样把电动车充电桩列为新建小区的“标配”。

  然而9月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能持续下去,北汽新能源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政府扶持政策和刺激政策的不断落地,可以明显感觉到纯电动汽车消费者的焦虑和观望也在不断降低。而不仅仅是依托于政策调控,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和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例如即将在年底上市的EV200,采用韩国SK集团的三元电池,电池容量扩充为30.4度电,经济时速下续驶里程可达到240公里,工况下也能超过200公里,电池寿命超10年20万公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那么在政策补贴、上半年摇号中签指标有效期临近、充电设施逐步完善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持续走强。

微信

初审编辑:王涛
刘青
车迷公社
更多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