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丰田登顶丰田品质榜

2016-11-25 18:05:00来源:大众网作者:

  近日,2015年度“丰田出货品质监查”结果出炉。广汽丰田两条生产线的整车品质都获得了“零缺陷率”评价,创下丰田事业体中全部生产线同时获得最高品质评价的纪录。

  丰田汽车的品质向来是汽车业内标杆。而广汽丰田经过十多年的学习、苦练和创新,使纯正的丰田生产方式落地生根,并形成了“顾客第一、持续改善、造车育人”的卓越文化,实现世界顶尖制造品质水准。

  “广汽丰田在市场激荡中稳健成长,源于对‘品质感动世界’品牌精髓的坚守。”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李晖表示,十多年来,广汽丰田已经培育出一大批卓越的造车工匠,他们如琢如磨,精益求精,臻于至善,以匠心雕琢高品质、高耐久性、高可靠性的卓越汽车。

  匠心质造 引领世界顶尖品质水准

  今年3月,两名从日本飞来的品保专家带着最新的监查标准,每天在广汽丰田的总装线末端随机抽取两辆新车进行检测,拿出“鸡蛋里挑骨头”的劲头,一查就是20天。

  丰田出货品质监查已经开展20多年,覆盖全球50家工厂约75条生产线,包含漏水、涂面、装配、行走性能、底盘等项目的监查评价,标准全球一致,其严苛程度在业内颇具盛名。在监查中,车辆涂面上即使是半径仅0.5毫米的颗粒都会被视为缺陷,而这种微小的涂面颗粒普通人不借助放大镜是无法发现的。

  截至目前,在2015年已实施监查的丰田全球生产线中,能获得“零缺陷率”评价的仅有7条生产线,而广汽丰田是唯一一家全部生产线获得“零缺陷率”评价的丰田事业体。

  “零缺陷率”是一个阶段性评价,并不是永久性评价,因为丰田品质监查活动所执行的标准,每年就要根据市场反馈更新两三次。丰田每年都使用最高的品质标准把全球工厂的品质水平衡量一遍。广汽丰田建厂以来每年都达到丰田监查标准,2012年以来曾连续三年达成单一生产线“零缺陷率”,而此次两条生产线首次同时实现“零缺陷率”的历史性突破,一举登顶丰田全球品质榜。

  自工序完结 人不是机器的守护神

  在许多企业还依靠结果管理、依赖检查来保证品质时,广汽丰田的品质管理体系早已转向源头与过程管理,“自工序完结”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要求。

  “品质是在每一道工序中打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 据广汽丰田主管制造业务的副总经理王宣礼介绍:自工序完结的精髓在于“良品条件”加上“作业遵守率”,良品条件是制造出合格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告诉员工只要这么做,生产出来的就是合格品;作业遵守率就是百分之百执行作业指导书。

  广汽丰田一直坚持“带人字旁的自働化”,主张人与机器完美结合,当生产线上发生不良问题,富有责任心的造车工匠就会拉响“安东拉绳”,停止生产线运转,不让缺陷流到下一个环节。王宣礼介绍,“人不是机器的守护神,只要发生不良,任何员工都可以拉停设备,不让它继续生产。”而品质保障的最高境界是设备不出故障,为此广汽丰田推进趋势管理,掌控整个生产线变化的过程。同时,五大工艺中的关键设备都具有防错功能。

  据了解,广汽丰田生产线的直行率,即车辆下总装线就打合格证直接出厂的比率达到了97.7%,这在国内甚至在丰田体系内也堪称一流。由于产品品质过硬,广汽丰田的总装车间只有10个左右的返修岗位,而这10个位置还经常闲置。

  广汽丰田对品质管理的精髓也灌注到供应商身上。2016年,广汽丰田零部件供应商的供货不良率目标是1个PPM(即百万分之一),而4月份最新的数据达到了0.7个PPM,这是整个汽车业界都非常罕见的一流品质水准。

  持续改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广汽丰田的品质文化中,“造车育人”是核心的价值观。王宣礼认为,“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丰田生产方式就是育人’的道理。”

  2013年,广汽丰田已经连续两年单条生产线获得“零缺陷率”评价,但广汽丰田并不满足,派人到丰田汽车总部的品质保证部去取经。广汽丰田的监查员发现,在发动机舱的装配质量评价过程中,丰田的监查员会借助手电筒和触摸机舱隐蔽部位进行检查,而他们此前只借用手电筒进行目视检查。经过培训,这些种子监查员考取了首席监查员的资格。

  这些监查员回国后,在广汽丰田传、帮、带并进而自我加压,对下线的合格车辆进行自主品保监查活动,在贯彻落实丰田标准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更高的监查标准。例如,日本丰田工厂不认为真皮座椅发出的摩擦音是缺陷,为适应中国市场广汽丰田将这种情形判定为缺陷,以减少消费者抱怨与投诉。此外,通过自主监查活动分析缺陷,广汽丰田发现一些工序的品保条件接近极限时的趋势性问题,及时提醒有关部门解决,杜绝了批量出现缺陷产品的风险。

  “广汽丰田的文化是持续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王宣礼说,“不是要花很多钱购买机器来替代人,而是让员工在每一道工序中寻找可以改善的点,以秒为单位进行改善,把品质做到极致。这就是工匠精神。”

初审编辑:王涛

责任编辑:王洪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