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12条无名路路名难产 专家:多听市民的

2017-07-26 09:22:01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王杰

  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记忆。2017年4月,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忠林先后两次关注济南道路命名工作,指出道路命名应体现济南特色,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如何让地名能够既有功能性,又能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需要经过反复论证。相关地名专家表示,道路命名应挖掘片区历史,还应提高建立地名规划听证会制度,提高民众参与度。

  12条无名路命名

  近两年了没结果

  去年7月,济南市曾发布《关于同意克郎山路等道路命名、注销及调整部分道路起止点的批复》,城区67条“无名路”有了名字。该批道路中,位于槐荫区的仅有一条,这引起了西客站片区不少居民的不满。

  其实,早在2015年6月和8月,建设单位济南西城集团就已经向济南市民政局递交申请,申请对拥军路、簸箕山南路、大庙屯路、克郎山东路这4条路和西客站片区的纵支1号路、纵支2号路、纵支4号路等10条道路进行正式命名。

  同年9月,济南市民政局复函,对除大庙屯路、克郎山东路以外的12条道路进行命名,并报请市政府审批。根据媒体公开报道,这12条道路曾计划“以省内知名的山川、河流和湖泊名字命名”的原则拟定路名。然而,尚未公布于众,这一方案在专家论证阶段便被否决。

  2016年12月6日,济南市民政局做客“政务监督面对面”电视问政。针对市民反映的西客站片区“以城市命名过于简单,无规律,也缺乏指向性”的问题,时任济南市民政局局长赵玉海表示,以省内17个城市的名字命名该片区道路后,以后的道路再怎么命名,济南民政部门还需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但最终的整体命名思路确定不下来”。

  究竟怎样给上述12条“无名道路”起名字,现在仍无定论。济南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可能把多套命名方案公布,征求民意,“方案都会经过专家论证,下一步可能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路名”。

  新区地名文化

  应与城市历史关联

  2017年7月3日,济南西客站片区道路命名工作专题会议召开。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忠林为西客站片区道路命名支招。他表示道路命名要体现济南城市文化特色,要和济南历史文化特征相结合。

  其实,这并非王忠林第一次提出。4月24日,王忠林查看济南公路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时也指出:道路命名应体现济南特色,与历史文化相融合。

  随着城市扩张、新城区建设、棚户区的大片拆迁,许多老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地标性建筑物。如何既能让路名不失指向性,又能留住城市历史记忆,成为当下道路命名工作亟须解决的难题。

  济南市政协委员、文史专家秦若轼认为,道路命名应该从本地区原有的历史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发展目标来确定,挖掘城市历史发展的文化、典故,加强新区地名文化与城市历史的关联。

  命名关系公众利益

  应建立听证会制度

  “规划路到底指的是哪条路?”最近,细心的张先生发现,济南多块道路交通指示牌上都可见“规划路”这个路名,小清河北路上有规划路,奥体西路、解放东路上也有。据粗略统计,市区内至少有七八条路都叫“规划路”,这让他有点纳闷。

  其实,“规划路”肯定并非正式路名,它一般是开发建设单位、市政、交通等部门为了便于施工、管理交通等临时设置的。按照正常工作程序,道路建成通车后,开发建设单位会提出命名申请,济南民政部门进行审核,然后报济南市政府批准后正式命名,并发布公告。

  对于多条“规划路”市民傻傻分不清楚的情况,山东大学社会学专家张洪英认为,这是城市道路地名规划工作滞后于城市建设造成的结果。这种被动局面,往往还导致道路地名出现名不副实的严重后果。建设开发商往往不按程序由地名管理机构命名后再报批,而是在报批立项时自行命名,造成既成事实后再补办报批命名手续,使得不规范的命名难以更改。

  张洪英认为,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其名称应该体现公共性,避免城市道路地名的商业化和私有化。“公共资源冠名不仅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事情,更关乎公众切身利益。公民对此拥有话语权,相关的项目论证、资格审查、冠名权拍卖等整个流程都应邀请公民参与,确保公民知情权。”

  基于此,张洪英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应组建地名委员会,广泛吸纳普通市民的加入,建立地名规划听证会制度。

  专家观点

  建地名数据库留住城市记忆

  秦若轼珍藏有一份清光绪年间的济南市地图——《省城街巷全图》。该地图为现存记载济南老地名较全的一份地图。据秦若轼走访调查,这份地图共记载了300多条古街巷名。“现存的仅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以历下区的棋盘小区为例。《省城街巷全图》记载,棋盘街小区古有得胜街、小青龙街、富安街、离明街等街巷。但如今,小区内难寻“老济南味”,得胜街等老街巷无一存在。

  济南市地名协会秘书长陈淑毅称,随着城市扩张,许多老地名、路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地标性建筑物。如泉城广场修建时,后营坊街、前帝馆街、穆家园街等七条道路便因此被吞没。

  虽不可避免,但老地名的保护工作也不应忽视。“老地名是一个地方民众的情感寄托,无法代替。”济南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称,“像曲水亭街、芙蓉街等,饱含济南历史人文情怀,它们一旦消失,这座城市的文化都显得浅薄且空虚。”

  “当然,并非所有的老地名都应该保护或留存。”陈淑毅认为,地名保护有选择性,并且应理性保护。“在保护老地名的同时,根据道路现状,用新名也未尝不可。”陈淑毅举例称,改造后的纬二路更名、命名便是成功案例,新路名既保留了有80多年历史的济泺路、有60多年历史的天成路、有30多年历史的英雄山路,以及有百年历史的纬二路路名,同时,又为新路段命名了“望岳路”这一称呼。

  “目前最迫切的是建立城市地名数据库,挖掘有价值的老地名,保留住城市记忆。”秦若轼称,济南市应该效仿美国、荷兰等国家的城市管理经验,将城市老地名等历史地理要素一一登记造册,“这样既可以为城区新道路命名提供大量素材,又能保留住历史记忆。”

  济南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济南正结合国务院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挖掘统计济南老地名。“还会编制相应的书籍、图录,对于老街巷,能复活移用的就复活,对不能复活的进行记录,我们还计划建设济南市地名规划展馆,保留老地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唐克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