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要政策市场两条腿走路
2013-07-12 08:44:00 作者:芦丽琴 来源:中国工业报 我要评论
[提要]“节能减排要实施好,一方面要靠政策导向,一方面也要以市场为出发点,要两条腿走路。目前,国家在节能减排的政策上,既有像节能汽车补贴、新能源汽车试点补贴等财政补贴,也有像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车船税减免这样的税收调节。
“节能减排要实施好,一方面要靠政策导向,一方面也要以市场为出发点,要两条腿走路。
6月25日下午,本报记者带着节能减排方面的问题,在友谊医院三楼见到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
作为汽车行业的导师级人物,即便住院,张小虞也一直心系汽车产业——当有企业来看望他时,他总是详细询问企业各方面的情况。记者提到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时,他说:“我生病后,有好多企业来找我,有做电池的,有做整车的,也有做动力系统的,我都叮嘱他们千万不要等政策,要干就认真干。”
在张小虞看来,节能减排是汽车业的一个重要议题,“对汽车行业来说,节能、环保、安全是永恒的主题”。
汽车业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张小虞的答案归结起来是两个“两条腿走路”:“传统汽车的技术升级是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也是节能减排,未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要两条腿走路,且不能有所偏重。再一个,节能减排要实施好,一方面要靠政策导向,一方面也要以市场为出发点,要两条腿走路。”
政策导向:标准法规和税收减免
谈到节能减排,曾在政府工作多年的张小虞首先回应了记者对当下一些补贴政策如国家对混合动力公交车补贴“断链”的疑问。
“所有的政策都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针对性,二是时间性。从行业、企业来讲,当然希望补贴政策可以延续,但政府有政府的考量。所以对企业来说,既要适应政府的政策,又不能对政府的优惠政策有太大的苛求和期待。”张小虞说。
在张小虞看来,节能减排政策从根本上讲,是要通过标准和法规来推动排放升级和节能技术进步。
“排放法规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的指标必须推进。这些都是完全可以操作的,对进口品牌、合资品牌、自主品牌都一样。我们现在很多事情都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光是节能减排,还包括超载等等。”张小虞谈到。
张小虞指出,国家对汽车产品的管理要逐步从过去行政性的管理变为国际通行的标准法规的管理。“这在1994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就已经提及,即用国际通行的产品型式认证的方式来管理汽车产品。所谓型式认证就是按照国家对汽车节能、排放和安全的标准来执行强制性的管理。”张小虞告诉记者。
“当然,对于做得好的、提前达到国家标准的要给予奖励”,但对于奖励的方式,张小虞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通过减免税收要比财政补贴更合适。
目前,国家在节能减排的政策上,既有像节能汽车补贴、新能源汽车试点补贴等财政补贴,也有像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车船税减免这样的税收调节。
“回顾一下过去十几年间国家针对汽车工业出台的政策,我们会发现,用减税的办法要比用财政补贴的办法持续的时间更长。因为进了政府财政的钱一般很难再拿出来,而对提前达到国家排放、节能标准的减免一部分消费税或者购置税,在这些钱进国家财政之前,相对更有效,而且是直接鼓励消费者,不会造成企业的依赖性。”张小虞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
张小虞同时强调:“在汽车业的节能环保方面,政府要坚定地站在社会和消费者一方,不能因为我们的汽车企业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就站在企业的立场上。”
市场导向:企业的自觉性
在采访中,张小虞多次强调了“市场”。
“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市场化、国际化比较完全的产业了。拿节能减排来说,不能只靠政策来发展,还要靠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来推动。”张小虞说。
张小虞告诉记者,我国的汽车企业常常过于依赖政策,反而错过了市场的机遇。
“咱们就说新能源汽车,这一年多大家研发的工作并没有停顿,不管是大企业、小企业,研发上都在往前走,但在推出产品方面大家又在等国家新的政策出台。这样很容易错过发展的好机会。”张小虞表示。
“应该看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也为汽车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可能。汽车企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主动地转型升级。有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才有行业的转型升级。”张小虞说。
汽车业的节能减排也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以商品化、市场化手段推进节能减排。“我常常说,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不是抗震救灾,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考量。国家不要去管企业通过怎样的方式,只要求其节能减排的效果就够了。其他的,市场说了算。”张小虞说。
张小虞最后指出,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如果我们不认真做,努力做,实际上就把所有市场让给了外方。“所以我们的企业一定要丢掉幻想和依赖,以市场和用户为准,认认真真地掌握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
原文标题:张小虞:节能减排要政策、市场两条腿走路
车迷公社QQ群:259879021
车行齐鲁网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autoql/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