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0 14:03:25 我要评论
来源: 网易汽车综合梅花网7月10日报道这是一个营销多元与变革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营销模式与方法充斥市场,让操作者们眼花缭乱。但总的趋势大家可以看到,营销再也不是单一的技巧了,营销是一种创新性的战略。随着消费者的变化,市场的变化,营销处于一个大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不停的向内转,向消费者的主动性与互动性上变化。比如手机通讯工具变成了智能移动终端,互联网从单纯的浏览器阅读变成了高度智能的互动平台,传统电视则正在从模拟时代走向数字化时代。
使用工具的变化,为营销的流向与变革带来巨大冲击。
数字时代的来临,让营销的主体发生了位移。从家庭走向户外,公交、铁路、地铁、专线巴士、户外广告显示屏等户外公共载体获得了新的营销模式。以往这些公共载体上的电视播放的大多是由相应的广告公司制作的节目,内容单一而且更新速度慢,对于广告主的吸引非常有限。
而数字电视的高质量及数字传送的技术,给公交、铁路、楼宇的营销传播带来新的机会。如中国领先的智能手机生产厂商多普达,认识到了数字电视崛起对受众分流以及细分的机会,因此从其产品D600开始,就开始投放楼宇广告,尤其是在S1的营销中,该广告的“阅读”人群和S1的目标消费群高度契合,对S1的推广和销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广告主通过频道控制,播送节目信息更改等方式,将电视节目与自身广告信息结合,既满足了乘客需求又实现自身的广告价值,并且卫星数字信息传输造就了电视终端,形成新的传播通道与方式。
在电视传统介质上,传统广告采取插播广告,实行强制性传播,尤其在频道数量有限,内容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观众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没有太多的选择权。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推广,频道数量成倍增加,电视节目不断细分,广告主与受众之间的平衡关系发生了变化。再加上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如PVR(个人录像机),观众能够在新技术的帮助下躲避和过滤广告,传统的硬销售式的广告形式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主就必须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去应对这种挑战,植入式广告便是其中备受青睐的方式之一。
在美国,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电视媒体重要性形式,据美国《媒介周刊》调查,广告主2007年在节目制作和六大电视网的植入式广告投入超过4亿美元。业内分析人士预测未来的3~4年,75%以上的黄金时间里充斥着植入式广告。这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视媒体的变革迫使广告主必须创新广告方法。
在数字电视时代,受众拥有对信息接受与拒绝的强大选择权利,所以广告主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以强迫式的方式进行广告传播,而必须找到新的沟通方式、潜移默化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沟通工具,通过隐性的手法,以低涉入的感性诉求方式,将产品、观念、信息或品牌等,与被植入的节目、电视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减少受众对广告的抗拒心态,达到潜移默化地传递信息与品牌塑造的目的,这也是植入式广告在数字电视时代受重视的原因。
随着各种信息传播载体的不断融合,电视、手机、互联网将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包围网。广告主必须要重视这种技术发展对电视广告所带来新的冲击与机会,并且及时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去应对这种变化,才能够在未来市场发展中取得制胜的先机。
以上表述只是说明,消费者对产品信息接收的习惯在改变,广告主的营销方式也在改变。总的看来,过去的营销方式是硬性推广,营销的信息是寄生式的,而新媒体营销则不同,他是融于消费者的互动活动当中,口碑当中,形成另一种传播源,不断向下扩散。
新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新营销方式的变化。
营销是跟着人群走的,不同的人群聚集地产生不同的营销沟通方式。新千年以来,对营销方式冲击最大的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于营销思想的变革,从定位到蓝海战略,都对企业新营销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是来自于媒体的变革,对营销产生的种种影响与变化。前一种变革主要是来自于营销环境变化以后,对营销战略的全新思考;后一种变化主要是新媒体大量涌现以后,对企业营销沟通方式方法产生质的变化。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新媒体变革对营销方式的影响。
所谓新媒体,主要是指基于互联网或电信技术基础上的数字化媒体,比如说宽带的互联网,手机上的WAP的网站,交互电视,户外的液晶屏等等,哪此传统媒体,比如在楼梯,餐厅等地方挂个小牌的所谓新媒不在此例。在此基础上,在互联网里的媒介形态上,还可以分成传统的门户的方式、垂直方式,游戏方式,博客的方式,sns方式,包括新浪正在推的微博方式等,多种媒介形态出现的裂变和细分,为企业的新营销带来无限可能。
那么,为什么这些新技术会带来营销的种种变革呢?核心就在于,它们的分流了我们营销目标群的目光,改变了我们营销目标群的沟通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我们的目标人群不仅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工作,还且生活消费娱乐都在其中,这些新媒体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部分人群的生活型态与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与现实生活相抗衡的另一生活空间。
传统媒体服务于线下市场的人群,且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从最新的相关数据来看,传统四大媒体的广告收入不断下滑,只是个别媒体还出现较大增长,比如广播媒体,因其聚集了有车一族的空间,广告收入反而不降反增。这也是生活型态决定的,如回到10几年前,中国人没有几个有私家车的,这种市场也随这消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人群是不断转移的,城里人在家不听广播了,但开车的时候他们会听,城郊及二三线人群还是听的。现在传统媒体形成了多元与多极的发展态势,一是与线上平台搭配服务,如央视与央视网配合服务。二是主流政府媒体还显强势,区隔媒体及省级卫视下滑严重。这些变化都是在新媒体冲击下产生的变革。
毫无疑问,新媒体开始将社会的优质人群,年轻活力人群聚集在一起,他们的生活方式正变成一种数字化模式:即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型态是与数字息息相关的。
针对社会主流人群的变化,新媒体的发展必然壮大。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营销变革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形态的变化展开的,为了抓住这种变化中的人群,新媒体层出不穷的营销产品与方式方法必然产生。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新创意新方式会多如牛毛,浩如烟海,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
如联想奥运营销,在线上的表现,就使用了关键字嵌入、博客/邮件皮肤置入、奥运印章网络征集活动、QQ宠物社区、QQ游戏、等方式,如传统媒体产品,因放入线上通道播放,而使线上媒体多了一种广告产品的载体,这就如央视电视剧的广告贴片一样只不过一个在线上,一个在线下而己。《因为·爱》是2008年浙江影视娱乐频道在周日晚黄金时段播出的一档电视电影,其创新灵感来自于目前韩国十分红火的“反转剧”系列。主持人王一化身爱情精灵为热恋中的情侣们挥舞“爱情魔棒”,为他们“反转”爱情故事。这是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在全国首创的一档反映年轻恋人和新婚男女爱情故事的爱情实录式电视电影。以浙江影视频道推出的《因为爱》都市情感反转剧为原型,新浪网与电视达成跨媒体合作,不仅从全媒体的广度上对其进行传播,更侧重于网络、电视与线下之间创新的沟通方式。
再比如:中国民生银行非凡财富“2009我的梦想”大型活动,通过电视、网络、平面的立体宣传,通过电视节目的编导策划、电视广告投放、素材拍摄,是活动的主要表现媒体搜狐网:负责搭建活动官网、网络广告投放,覆盖大众人群,与网友互动。网络征集梦想近10万个周末画报主要覆盖高端人群,深度专题报道,连续15期刊登活动报道,覆盖近900万阅读人次。
其他平面媒体、机场、广播等媒体均有广告投放和报道,该案例采用“混媒”的方式,使线上与线下产生较好的补充与围合。与此深化中国民生银行正面、公益形象,扩大非凡财富品牌内涵。
再比如:森马采用的线上影院产品的贴片与产品道具的置入,也是一种小创新。目前,在线看热门电视剧已经成为网民的主流上网行为之一;在线观看的用户中,30%的用户只在网上看,这部分人群是传统电视覆盖不了的空缺,证明在人群覆盖上视频已经与电视形成有效互补。在电视剧营销体系中,网络视频已经与电视形成有机互补的关系。
同样,森马与优酷的合作,将热播电视剧与品牌建立关联度,利用热播电视剧的高人气打造森马短时间急剧上升的品牌热度,树立品牌认知度、偏好度、预购度。极好的将细分化、差异化的受众人群聚集,快速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如果还单靠以前传统的运营模式是不行的。森马没有先入为主的束缚,在这一细分市场,瞄准年轻人群体,并打出青春的旗号来与消费者沟通,用青春时尚的品牌定位来突围,产品款式新颖、独特,引领时尚。拒绝跟风,以百变的形象示人,在潮流中凸显个人风格,其目标受众与当今中国的互联网用户高度契合。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众多企业利用新媒体营销万千案例中的一个代表而己,方式方法还有无数种,企业完全可举一反三,创造新的营销奇观。
不过,为了更好的运用新媒体,在新的营销变革中掌握主动权,企业还要熟知新媒体与企业自身品牌相关因素的契合,才能创造市场营销佳绩。
为了方便把握这些新媒体对营销方式的影响,以下将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与方法运用,做一介绍,以便企业能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当中。
传统营销与新媒体(数字)营销,一个是鲜活的,灵动的;一个是静止的,单体的;在两者之间,从过去的单向传播转为多向与互动式传播渐成市场主流。
营销品牌复合,营销传播复合正在形成潮流。如:1、搜索引擎 2、无线整合营销 3、网络营销 4、数据库营销 5、电影、电视剧、节目植入 6、网络游戏植入 7、博客营销、社区营销 8、电视营销 9、异业联合广告 10、体育营销 11、数字娱乐。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